• ISSN 2097-1370
  • CN 62-1222/K

过刊目录

  • 全选
    |
  • 《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编辑部
    2023,2(3): 1-3.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 壁画保护

  • 殷志媛, 于宗仁, 刘雨霏, 水碧纹, 戴川,
    2023,2(3): 4-13.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莫高窟壁画在千百年自然因素侵蚀作用下,导致粉化、脱落、起甲等多种病害,其中颜料层粉化脱落直接导致壁画画面的模糊甚至消失,严重影响壁画的完整保存。本研究以莫高窟常见的两类矿物颜料石青和石绿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老化实验,以微观形貌、色度变化以及病害表现形式为表征手段,研究不同颗粒度矿物颜料在多种胶浓度下的病害特征。结果表明,矿物颜料颗粒越粗,越容易发生粉化脱落病害,胶结材料浓度直接影响壁画颜料层病害表现形式,胶浓度较低时,颜料层主要病害表现为粉化脱落,胶浓度较高时,易发生开 裂起甲病害。
  • 殷弘承, 何林, 武严, 丁炫炫
    2023,2(3): 14-24.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伯西哈石窟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文化遗产,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荟萃的重地,其独特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特征使得其在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文化和社会价值。 通过剖面显微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分析、X 射线衍射等检测分析,确定伯西哈石窟第 3 窟壁画的基本结构由支撑体、粗泥地仗、细泥地仗、白粉和颜料层等组成,并对各层位的具体组成、矿物颜料进行科学分析,得出伯西哈石窟壁画地仗层以黏土矿物为主,白粉层主要为石膏,红色颜料为 铅丹与铁红的混合物,且表层铅丹已完全变色,绿色颜料为氯铜矿,橙色颜料是铅丹与石膏的混合物。针对此处壁画制作工艺和材料的分析研究结论,为今后保护修复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 土遗址保护

  • 邹非池, 杨凡, 周双林, 赵爱民
    2023,2(3): 25-37.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 崔凯, 陈昔月, 裴强强, 于翔鹏, 黄井镜
    2023,2(3): 38-49.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裂隙是夯土遗址上发育最典型、最广泛的病害之一,作为促进其他外力加速土遗址风化的通道,极大影响了土遗址整体的稳定性。因此,实施有效的、科学的保护措施变得至关重要。基于对西北地区夯土遗址裂隙病害的调查研究,梳理总结了夯土遗址中裂隙病害的种类和成因,介绍了注浆材料与注浆工艺在夯土遗址裂隙加固过程中的发展历程,综述了无损检测技术在注浆加固后浆—土界面的兼容性评估,并通过对夯土遗址裂隙修复效果进行耐久性研究,建立了修复效果的评价体系。围绕上述方向提出现有保护措施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的优化,旨在推动土遗址裂隙病害的研究,有助于为科学保护和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 文物数字化

  • 丁晓宏, 罗毓颢, 薄龙伟, 俞天秀
    2023,2(3): 50-65.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00 年,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备受世界瞩目,各国探险家、学者纷至沓来,用各自的手段获取了莫高窟文物信息。 其中一部分人使用当时先进的照相机,拍摄了一批莫高窟早期影像,这些珍贵的影像记录了当时莫高窟的现状,包括部分目前已经不存在的壁画图像,为莫高窟的保护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为了能够还原破损或者剥落的壁画,本文基于海量的数字资源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以罗寄梅夫妇于 1943 年到莫高窟拍摄的第 220 窟北壁壁画黑白图像为例,进行色彩和内容的复原,再现被剥落前的精美壁画内容。 并通过实践应用从中探索出适合黑白图像虚拟复原的方法和工作流程, 形成一套能为敦煌学研究和敦煌石窟艺术传播提供数据支撑的成果。
  • 丁小胜, 吴健, 俞天秀, 路育成, 年海丽
    2023,2(3): 66-75.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精确控制壁画图像的拉伸和形变误差对确保文物数字化大幅曲面壁画信息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本文以莫高窟第148窟窟顶大幅曲面壁画的数字化工程实施为例,探究通过运用三维扫描技术和二维图像拼接技术的高度融合方法,在保证精度和色彩还原的前提下,利用三维扫描获取的三维模型数据,结合多元化的技术手段,有效地控制图像拉伸和形变程度,提高大幅曲面壁画的数字化成果质量。
  • 科技考古

  • 刘国睿, 丁得天, 金龙, 王玉玺, 吴春, 高衡, 刘军涛, 刘志毅
    2023,2(3): 76-88.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大遗址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常规的物探手段存在一些勘察困难。宇宙射线缪子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物探手段在对大尺度目标物勘察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本研究就宇宙射线缪子成像技术中的成像源、成像理论、正演与反演算法和可行性分析流程等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并通过三维正、反演算法,开展了以莫高窟中假设隐藏暗室为勘察目标的缪子技术可行性研究。 结果表明,缪子成像技术能够重构出16 窟、A 窟侧面 0.5 m×0.5 m×0.5 m 的洞窟和 A 窟背面 1.0 m×1.0 m×1.0 m 的洞窟;探测器相对于目标洞窟的位 置会影响成像结果,将探测器放置于目标洞窟的异侧时,成像效果比放置于同侧更好。 本研究为宇宙射线缪子成像技术在大遗址特别是石窟与土遗址科技考古应用方面奠定了较好的研究基础。
  • 保护与修复案例

  • 景娅娅, 李明珂, 马宇, 郭海娇, 顾文婷, 蔡苗苗, 陈彦榕
    2023,2(3): 89-99.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甘肃武威岔山村慕容智墓是迄今为止发现最完整的吐谷浑王族墓葬, 墓葬出土有 31 件彩绘骑马俑,其色彩艳丽,造型各异,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 由于受埋藏环境、制作工艺、保存环境、人为等因素的影响,彩绘骑马俑已严重破损,故需尽快对该批彩绘骑马俑进行保护修复。使用探伤仪、扫描电镜、色差仪、压汞仪等仪器,对文物表面病害,内部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文献调研与实验研究确定修复材料及修复步骤。结果表明使用去离子水、2A(去离子水:无水乙醇=1 ∶ 1)、3A(去离子水:无水乙醇:丙酮=1 ∶ 1 ∶ 1)作为清洗材料,2% Par鄄aloid B72(乙酸乙酯为溶剂)作为彩绘加固材料进行保护修复。 彩绘骑马俑强度得到了提高,内部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文物表面彩绘颜色外观未发生明显变化,达到了预期保护目标。
  • 文化遗产保护理论

  • 冉万里
    2023,2(3): 100-112.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佛教及佛教造像艺术自印度向中国的传播过程中,都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特别是在佛教造像艺术的中国化过程中,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和工匠采取了各种方法,包括取舍、添加、替换与过滤等等,在中国古代人的审美观和伦理道德观念的前提下,按照中国的特点来表现佛教造像艺术,并最终实现了佛教造像艺术的中国化。
  • 2024年
  • 第3卷 / 第4期

2022年创刊,季刊

主管单位: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敦煌研究院

编辑出版:《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编辑部

主编:苏伯民

ISSN 2097-1370

CN 62-1222/K

信息资讯 更多+

邮政订阅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