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2097-1370
  • CN 62-1222/K

过刊目录

  • 全选
    |
  • 《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编辑部
    2024,3(2): 1.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 文物数字化

  • 常新峰, 张玉敏, 王飞, 杨溯, 胡云岗, 侯妙乐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历史的表征,残损佛像无法完整呈现其历史原貌和研究价值。 为再现佛像原始风貌,同时为本体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三维虚拟技术的破损区域修复方法,对潼南大佛头部破损区域进行修复。 首先,应用激光扫描技术和摄影测量技术,获取潼南大佛头部全方位、高精度、真实的信息数据;接着,建立头部三维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复区域几何形态的精确量算及数据分析,进而完成虚拟修复效果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提升了修复效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可为石窟类文物数字化保护提供参考。
  • 高俊苹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龙门石窟浅浮雕数字化精度要求高的特点,开展石窟高精度 3D 数字化和打印复制再生技术在龙门石窟中的应用研究。 对多图像法、结构光法、激光测距法、激光三角法等三维数字化技术进行了比选,对熔融沉积成型(FDM)、光固化成型(SLA)3D 打印技术进行了比选,认为关节臂激光扫描技术和 SLA 3D 打印技术适合龙门石窟龛体和碑刻题记高精度数据采集和复制,技术路线合理。 以古阳洞北壁四大佛龛为工作对象,设计了针对浅浮雕数字化和 3D 打印的整体工作流程,验证了所选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并通过实际工程完成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四大佛龛高精度实体复制,实现了大体量、高精度石窟寺龛体复制,以及在各大展览中的陈列展示。
  • 赵良, 王龙珍, 陈和平, 王玬, 俞天秀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技术能力的提升、效率的提高、范围的拓展,数据量和数据种类、复杂性的不断增加,传统的数字资产管理模式无法满足敦煌研究院对石窟海量数字资产的安全永久存储、科学管理及高效应用的需要。 本文深入分析 OAIS 的概念框架及流程和功能,为敦煌石窟数字资产生产、存储、管理、利用及永久保存等管理工作规范及流程提供标准化概念和策略,结合敦煌石窟数字资产管理需求及特点,研究敦煌石窟数字资产管理平台系统设计,实现敦煌石窟数字资产的永久存储、精准及智能化检索以及切实可行的应用授权模式,确保高效应用的同时做好知识产权保护。
  • 壁画保护

  • 孙维静, 贺翔, 郭宏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古代壁画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但裂隙、龟裂、起甲等病害多发,严重影响其保存。 此类病害发生的核心原因是材料的应力产生、集中与释放,但现有的结构变形与应力状态检测方法,如应变片、光纤传感器、全息干涉、红外热成像、三维激光扫描等,无法完全适应文保领域的需求,制约了对病害机理和文物保存状态的研究。 当前,一些新兴的方法以其原位、非接触、无损等优势,在文物表面应力探测与成像上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对壁画保护中的应力探测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介绍基于力致发光与力致发光变色材料的应力传感器,探讨荧光应力传感技术在壁画文物保护中的前景,以期为我国壁画稳定性状态评估、长久保存及利用提供有益的帮助。
  • 保护材料与工艺

  • 谈翔, 李天晓, 韩霈泽, 张瑞, 苏伯民, 张化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纳米氧化物、纳米氢氧化物、纳米金属等多种纳米材料已被研究并应用于多种不同材质的文物保护实践中,这些材料具备特殊的渗透加固、自清洁、抗菌防霉、抗光老化等性质。 尽管在目前的石窟寺保护中应用还相对较少,但它们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和优势。本文综述了这些材料在石窟寺保护涉及的壁画、石质文物、古建筑等类型文物保护中的主要应用机理、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期望能为石窟寺保护研究工作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 李天晓, 张化冰, 谈翔, 张瑞, 武发思, 于宗仁, 苏伯民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抗菌剂处理是文物微生物病害防治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传统无机、有机抗菌剂对文物和环境存在危害,其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基于环境友好和高效抗菌等优势,来源于药用植物的天然抗菌剂在文物保护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近十年来药用植物在医学和文物保护等领域的抗菌研究进行了梳理分析,总结了药用植物的抗菌活性成分类型以及基于植物学和中药学分类特征的主要抗菌植物类群,描述了药用植物多靶点、多途径的协同抗菌机制、抗菌成分的提取和评价方法,并回顾了药用植物在文物微生物病害防治中的研究现状。总结分析了天然抗菌剂在文物保护领域应用所面临的挑战,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文物抗菌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 文化遗产保护理论

  • 汪万福, 马燕天, 段育龙, 李天晓, 武发思, 丁得天, 冯虎元, 马清林, 陈拓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社会在漫长的演进历程中创造出璀璨夺目的文化,留下了数以亿计的文化遗产,其作为人类共有的不可再生资源,弥足珍贵,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和集中体现。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以及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文化遗产遭受到包括地震、海啸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战争和经济开发等人类破坏正在剧增,而微生物侵害等问题在日常的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愈加突出,开展深入研究的需求十分迫切。 针对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微生物学问题,以文物保护和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为指导,在已有多年的文化遗产微生物病害研究的实践基础上,结合当前的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旅游业发展和人类活动增强等外部条件影响下的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学和微生物学相互借鉴、交叉、融合和创新的现状,尝试提出文化遗产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同时,在广泛参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界定了文化遗产微生物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探讨总结了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体系。文化遗产微生物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 其建立与发展将对于新时期生物病害防治和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兼具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特点。
  • 吕文旭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00—1943 年是敦煌石窟测绘工作的早期探索阶段,主要采用简单的测量和手绘记录等传统的手工测绘方法,虽然技术手段相对原始,但使用了平板仪、经纬仪等仪器。斯坦因、伯希和、奥登堡、王子云、石璋如等国内外学者利用相对简单的测绘手段客观地测绘了敦煌石窟,获得了大量关于莫高窟的数据资料。这些数据不仅为后来的考古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数据信息,也见证了中国考古测绘手段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程。这些测绘图不仅提供了详尽的地理信息,还反映了敦煌石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面貌,也为现编写《敦煌石窟全集》测绘工作提供了重要参照。
  • 2024年
  • 第3卷 / 第4期

2022年创刊,季刊

主管单位: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敦煌研究院

编辑出版:《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编辑部

主编:苏伯民

ISSN 2097-1370

CN 62-1222/K

信息资讯 更多+

邮政订阅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