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2097-1370
  • CN 62-1222/K

过刊目录

  • 全选
    |
  • 《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编辑部
    2024,3(3): 1.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 敦煌研究院成立八十周年纪念专题

  • 苏伯民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壁画是依附于建筑墙壁的绘画,是人类在历史发展中为宣传宗教信仰、体现民间风俗和寄托美好愿望而进行的绘画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我国博物馆现存的馆藏壁画绝大部分来自于揭取的墓葬壁画、殿堂壁画和石窟寺壁画。 将揭取后的古代壁画搬迁至博物馆中进行保护修复和展示,成为了馆藏壁画。我国的馆藏壁画保护修复始于上世纪 50 年代,主要采用了揭取搬迁和加固修复两大类技术,随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揭取搬迁和加固修复过程中的工艺方法和保护材料也持续得到改进和提升。本文简要回顾梳理了我国馆藏壁画的保护历程,按照支撑体等保护材料的变化将馆藏壁画保护历程分为五个阶段,并总结了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存在问题,重点介绍了第五阶段多学科交叉保护技术在馆藏壁画中的保护应用,并对未来馆藏壁画的保护技术及其发展提出了建议。
  • 郭青林, 裴强强, 王彦武, 谌文武, 杨善龙, 孙满利, 张景科, 石镇山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土遗址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明发源与衍化的直接实物证据。 本文基于我国土遗址保护的历程和现状分析,结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多场耦合下土遗址劣化过程及保护技术研发”等的研究成果,梳理了近年来在土遗址传统工艺科学认知和材料研发、土遗址病害机理研究、土遗址保护技术与效果评价研究、土遗址综合保护方法体系研究等方面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完善“中国特色,敦煌经验”提供支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土遗址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 张悦, 陈浩宇, 洪杰, 张若愚, 程远, 闫宏彬, 黄继忠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云冈石窟是我国砂岩质石窟寺的典型代表之一,价值珍贵,但多种风化病害发育对其长久保存造成威胁。 为科学评估石窟砂岩风化程度,综合采用超声波技术和 X 射线荧光技术对第 10 窟的 2 个壁面开展原位无损检测,获取超声波速及主要化学元素含量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前室西壁的超声波速随高度发生变化,靠近地面区域波速值最低;诵经道北壁超声波速显著小于前室西壁,且S、Ca 元素含量极低;波速比和化学指数均可定量评估砂岩风化程度,两者结果吻合较好;壁面的差异风化现象与其赋存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研究成果为砂岩质石窟文物劣化机理分析以及无损检测技术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 松井敏也, 河﨑衣美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居民生活圈附近实施遗址保护与展示利用,可以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亲切地感受与触摸历史的脉络,为公众提供深入了解本土文化与风土人情的独特窗口。本文聚焦于东京都狛江市猪方小川冢石室墓的保护利用实践,通过梳理其综合性保护项目,深入探讨科学保护、景观设计与当地社区协调参与的创新模式。该项目以保存遗址核心价值为首要原则,以文物保护科学为根基,依托系统性的前期勘查研究,制定墓室岩石材料的保护加固材料及施工工艺;积极征询地区居民意见,平衡本体保护、遗址核心价值传达、邻近居民生活的各方诉求,改进遗址保护棚和公园景观方案设计。 最终以社区公园的形式实现了猪方小川冢石室墓的活化利用,不仅赋予了古代墓葬遗迹新的生机与活力, 更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个集历史韵味与现代生活于一体的舒适休憩空间。这一实践探索不仅为城市化进程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新思路,更可为全球范围内类似项目的实施提供参考经验。
  • 金良, 吴健, 俞天秀, 张帆, 陈鑫, 甘积伟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锁阳城及塔尔寺遗址是我国西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汉唐古城,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与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研究已有的三维重建技术,针对锁阳城及塔尔寺遗址的地貌特征,设计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和实地测绘技术的三维重建方案, 运用数字化技术采集锁阳城及塔尔寺遗址的信息, 最终实现遗址的三维重建。 研究结果不仅较好保护了遗址信息,也极大推动了锁阳城文化的研究,以数字化形式展现了锁阳城及塔尔寺遗址的重要价值。
  • 麦积山石窟防震减灾研究专题

  • 裴强强, 刘鸿, 郭青林, 赵建忠, 李文俊, 王彦武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地震是造成我国石窟寺珍贵文物及载体损伤、开裂和坍塌的主要因素之一。 本文梳理了已有地震预测、灾害防控、灾后重建、监测预警及石窟寺保护加固等研究现状,针对石窟寺构造背景及结构复杂、地震对石窟寺文物及游客威胁程度大、地震频率高、预测难、最小干预原则加大结构改良等问题,以地处高烈度区、山体独立放大效应高、石窟参观游览人流密集、避险场地局限、文物脆弱易损等地震威胁突出的麦积山石窟为例,阐述了涵盖震源—传播介质—场地—石窟文物—致灾全过程的石窟寺复杂承灾体地震风险评价方法, 形成了考虑震害效应和涵盖人员、文物安全、经济合理的地震风险等级划分方法和指标体系,提出了石窟寺地震灾害风险防控与应急管理对策,对我国石窟寺地震灾害风险评价与防控管理研究具有示范意义,也可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石窟寺抗震防灾提供研究方法和理论支撑。
  • 池佩红, 石玉成, 卢育霞, 刘琨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麦积山石窟人行栈道在三向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规律,评估地震发生时石窟栈道的安全性,结合现场勘察情况,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第191石窟处栈道实体模型,分析栈道在三向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位移、应力响应特性,结果表明,栈道结构在竖向的加速度响应明显大于水平方向,栈道斜梯各向加速度响应均大于平台板响应,平台板随其嵌固位置高度的增大,加速度响应峰值增大,梯段加速度响应取决于斜梯跨度和梯段嵌固位置两个因素;栈道位移响应规律与加速度响应规律相似,斜梯跨度越大,嵌固位置越高,竖向位移响应峰值越大;栈道结构悬臂梁嵌固端部与变截面处混凝土应力较大,斜梯梁跨中钢筋应力较大,栈道悬臂梁和梯段斜梁均易发生受弯破坏,栈道结构中受力构件悬臂梁的嵌固端部、梯段斜梁中部均为易损部位,应被作为抗震加固的重点关注对象,栈道斜梯跨度大,竖向刚度小,竖向地震对其响应的影响不容忽略。
  • 毛岚, 石玉成, 卢育霞, 刘琨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历史上麦积山石窟多次受到地震侵袭,尤其是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 734 年)天水地震,对石窟造成了严重破坏。 为评估 734 年天水地震对麦积山石窟造成的影响,设计三种不同发震断层破裂方向(两个单侧破裂和一个双侧破裂),并利用随机有限断层法模拟这些情景下的三分向(两个水平向和一个竖直向)地震动。 通过计算加速度峰值(PGA)、速度峰值(PGV)、仪器烈度及麦积山石窟的地面加速度时程、速度时程,得到不同破裂方向下震源模型的地震动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当麦积山石窟位于发震断层破裂前方时,持时减小,峰值增大;位于发震断层破裂后方时,持时增加,峰值减小。特别是朝向麦积山石窟破裂的震源模型在南北向对石窟地面产生最大冲击, 推测南北方向上峰值滞后且峰值脉冲大的地震动可能导致了麦积山石窟东崖与西崖之间的塌毁。此研究不仅为 734 年天水地震的重现与麦积山石窟的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参考,也为麦积山石窟的地震动力特性分析提供依据。
  • 卢育霞, 石玉成, 岳永强, 刘琨, 池佩红, 何小龙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环境振动监测是麦积山石窟文物保护与利用的重要基础工作。 为评价游客密集活动对麦积山石窟及其栈道的振动影响,采用振动测试仪在麦积山石窟不同位置开展环境振动监测,分析旅游高峰期麦积山石窟及其栈道的环境振动特征。 数据分析表明:洞窟内部平均振动速度幅值介于 0.00028—0.00193 mm·s-1,最大值多出现在 NS 向; 悬空栈道对游客活动产生的振动非常敏感, 以 UD 振动最为显著, 测试最大振动幅值达7.77058 mm·s-1,平均有效值为 0.79262 mm·s-1,该值是在游客密集通过的第 191 窟斜梯挑梁上测得;麦积山石窟岩体振动基频 60 Hz—80 Hz,测试栈道挑梁基频 11 Hz—15 Hz。 依据《古建筑防工业振动技术规范》(GB/T50452-2008),游客活动引起的振动对洞窟的影响处于容许振动(≤0.17 mm·s-1)的安全范围内,但游客排队通行导致的持续动态加载使栈道挑梁因共振而造成结构振动放大,长期超限振动会对栈道造成累积疲劳损伤,影响栈道的安全性。本次振动测试结果可为麦积山石窟的保护及其附属栈道的检测、评估、维修、加固等后续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 2024年
  • 第3卷 / 第4期

2022年创刊,季刊

主管单位: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敦煌研究院

编辑出版:《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编辑部

主编:苏伯民

ISSN 2097-1370

CN 62-1222/K

信息资讯 更多+

邮政订阅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