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2097-1370
  • CN 62-1222/K

过刊目录

  • 全选
    |
  • 《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编辑部
    2024,3(4): 2-3.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 石窟寺保护

  • 李黎, 陈卫昌, 邵明申, 徐东升, 刘建辉, 都奎建, 汪洋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监测工作是石窟寺预防性保护的重要内容。 岩土工程领域诸多成熟的监测技术被应用于石窟寺监测,为石窟寺保护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然而,受石窟寺文物属性的影响,传统监测手段往往难以满足石窟寺监测效率、精确度、实时性、持续监控能力等要求,石窟岩体内部错综复杂的物质、状态和运动界面的定位与动态观测仍是重要难题。 光纤技术因其长距离、无源、耐久性好、抗干扰性强等优点,在地质与岩土工程防灾减灾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在四川安岳圆觉洞顶板保护加固工作中,对光纤技术进行针对性改性研发和应用,结果表明光纤监测技术有效克服了监测精度不足、参数不全、点式漏监等局限,实现了石窟顶板岩体变形和温度的长期高精度监测,捕捉到了微环境扰动下石窟岩体变形特征。光纤技术在石窟岩体结构监测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较强的应用潜力,有望为大型不可移动文物监测研究提供更丰富的技术支撑。
  • 雷雨, 陈卉丽, 何静, 仉文岗, 朱书茵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诃利帝母是我国佛教石窟艺术中最为流行的题材之一。大足石刻北山佛湾122号诃利帝母龛造像 保存较好、雕刻精美、色彩丰富,是具有代表性的南宋佛教造像。本研究综合运用光学显微镜、拉曼光谱仪、X射 线衍射仪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现代分析检测技术对诃利帝母造像展开了颜料组成和工艺绘制的研究,以期为 后期宋代造像和工艺认知保护提供支撑和借鉴。表征结果显示,该龛造像彩绘中红色颜料包括铁红(Fe2O3)、朱 砂(HgS)及铅丹(Pb3O4);蓝色颜料包括群青(Na6Al4Si6S4O20) 和硫酸铜矿[Cu4(OH)6SO4];绿色颜料包括橄榄铜矿 [Cu2(AsO4)(OH)]和氯铜矿[CuCl2·3Cu(OH)2]; 白色颜料包括石膏(CaSO4)和高岭土[Al2Si2O5(OH)4]。此外,彩绘 剖面结构揭示该龛多处具有双层及多层颜料,推测曾经历多次重绘。
  • 壁画保护

  • 张雪靓, 于宗仁, 姜涛, 殷耀鹏, 杨善龙, 水碧纹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石窟寺壁画地仗性能对壁画整体保存起着决定性作用,围绕地仗层剖面结构、厚度信息、材料组成等特征,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地仗材质组成和工艺研究相关成果,建立了石窟崖体岩质粗细程度与粗泥层厚度之间的关联关系,厘清了地仗粗泥层和细泥层制作厚度、土砂配比、加筋材料使用规律和特点,分析了石窟寺壁画地仗研究现状,明确了地仗科学认知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开展精细化研究提出了建议。
  • 文物数字化

  • 王龙珍, 王玬, 赵良, 叶青, 俞天秀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敦煌石窟数字资产数据量庞大且内容丰富,涵盖几何、图像、音视频和描述等多种信息,传统的数据表达方式难以有效管理这些多样化的数据。 本文基于敦煌石窟数字资产管理平台的构建需求,结合 OAIS 模型和敦煌石窟数字资产的产生与流转过程,深入分析了平台架构、系统流程、数据类型、服务对象和数据组织结构等内容,设计了敦煌石窟数字资产数据组织模型。 同时,基于 UUID 编码思想设计了与存储目录相关联的数字资产统一标识,采用 RDBMS 与 NOSQL 相结合的方式,设计了分布式可扩展且支持高效检索与分析的数据库系统,通过对主流 RDBMS 分析,本平台选择 MySQL 数据库,利用建模工具构建了敦煌石窟数字资产管理平台主数据库模型,阐述了设计流程与注意事项,分析了数据管理中关键流程与表关系,展示了数据组织模型应用实践与压力测试结果。 本研究不仅实现了数据的全流程管理与利用,而且为敦煌石窟数字资产的科学管理、永久保存与合理利用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数据库服务, 同时也可能为其他文化遗产单位的数字资产管理数据库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 保护材料与工艺

  • 乔海, 赵璇, 王彦武, 高登, 李剑, 王俊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天梯山石窟第 13 窟开凿于唐代,但在自然因素影响下,岩体裂隙渗水,导致大佛四周岩体塑像出现不同程度的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影响本体的长久保存。本文以第 13 窟大佛足部保护为基础,通过在传统材料中添加 5%、10%和 15%的烧料礓石,研究其干燥时间、透气性、线性收缩率、密度、耐盐、冻融及雨滴击溅等基本性能,筛选出适宜的保护材料及配比;针对裂隙渗水加固提出壁面挂网和填充砾石的解决方法,并在试验中检验壁面挂网技术的可行性和施工工艺,有效防止渗水对表面泥层的破坏,为露天塑像保护和工程实践提供技术支持。
  • 李正阳, 郭宏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南岳庙位于湖南省衡阳市,是我国南方现存最大的祭祀性宫殿式古建筑群。 目前对于南岳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祭祀功能等方面,对其中建筑彩画的研究尚处于薄弱阶段。挑选南岳庙中核心建筑之一的御书楼,利用显微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激光拉曼光谱、激光粒度、X 射线衍射等多种方法对其彩画开展制作材料和工艺研究。 结果表明,制作材料方面,御书楼彩画主要采用了铬黄、酞菁绿、钛白、炭黑、群青、铁红等颜料,地仗中无机物材料主要为砖灰,沥粉材料为滑石粉。 讨论了御书楼彩画地仗层与颜料层的工艺特征,研究表明御书楼彩画地仗层基本结构、灰料配比有别于南方单披灰地仗和北方麻灰地仗,为独特的灰布地仗,御书楼彩画颜料层工艺在不同建筑构件也有所区别,此研究是对清代彩画工艺研究的有力补充。
  • 文化遗产保护理论

  • 刘璐, 松井敏也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日本东京都狛江市的古代墓葬遗址为例,探讨城市环境中小型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所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通过考察狛江市五处小型古墓的保护历程,梳理了不同时期保护理念和实践方法的演变,剖析了当前日本社会中小型遗址保护和利用存在的问题,如遗址孤岛化、内容空洞化及社区参与度低等。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将小型遗址纳入城市规划,借鉴“口袋公园”理念,赋予其公园等公共空间功能,并强调利益相关者需求分析和小型遗址价值再评估的重要性。 未来,小型遗址公园有望成为链接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纽带,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注入历史文化内涵,为社区营造提供新的动力。
  • 刘洲, 丁淑君, 蓝斌, 柴鹏飞, 王小伟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莫高窟游客承载量的研究和实施有助于保护该遗产地的价值及其蕴含的真实性、完整性,并保障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影响莫高窟游客承载量的因素较为复杂且有互相作用的特点, 在 VERP(Visitor Experience and Resource Protection)框架理论的指导下,依据《文物保护单位游客承载量评估规范》,详细探讨了影响游客承载量的因素及其导致的风险,探索提升莫高窟游客承载量的可能性及实施方法。本文结合莫高窟旅游资源和开放模式,提出游客承载量不是依据基础数据核算出的静态数据,而是需要通过持续的监测和闭环工作流程来实施的管理活动,其与石窟寺文物本体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开放模式、管理方式等密切相关,研究以期为石窟寺旅游开放和管理提供有益帮助。
  • 沙梅真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20 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代是国家对石窟遗址开展抢救性保护的探索阶段。 莫高窟是这一阶段最早开始勘察、保护的重要石窟之一,这一时期是敦煌石窟保护理念与技术传承有序、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以莫高窟崖体保护加固工程实施为线索,以相关档案资料为佐证,梳理在中国文物保护理念指导下的莫高窟崖体抢救性加固保护历程,以及敦煌石窟保护理念的逐步形成和保护体系的初步建立过程,可为我国石窟抢救性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 2025年
  • 第4卷 / 第1期

2022年创刊,季刊

主管单位: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敦煌研究院

编辑出版:《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编辑部

主编:苏伯民

ISSN 2097-1370

CN 62-1222/K

信息资讯 更多+

邮政订阅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