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2097-1370
  • CN 62-1222/K

当期目录

  • 全选
    |
  • 《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编辑部
    2025,4(2): 2-3.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 石窟寺保护

  • 黄克忠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风化是石窟寺保护长期面临的难题,严重威胁着赋存于表层价值的长久保存。 本文基于笔者60多年间对石窟风化的实践和认知,阐明了石窟寺风化的分布空间差异、发育过程复杂、影响因素多样等特性,归纳、梳理了风化检测的传统手段和相关新进展,论述了保护性建筑对石窟寺防风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应将石窟文物风化防治放到石窟保护工程中整体考虑、开展中小石窟数字化档案信息记录工作、成立文物保护材料审核的社会公益性机构、实施价值研究和保护利用示范项目等方面的建议。
  • 石玉成, 王爱国, 裴强强, 卢育霞, 刘琨, 毛岚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天水及附近地区历史地震活动频繁,对麦积山石窟文物造成了严重影响,科学评价该石窟未来遭遇的地震危险性程度对于文物保护意义重大。通过对天水麦积山石窟所处的地震构造环境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麦积山石窟周边活动断裂的特征及其对石窟的影响, 结合典型震例探讨了历史地震对麦积山石窟的影响烈度。 采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和地震构造法对麦积山石窟地震危险性进行了预测,给出了窟区 50 年超越概率 63.5%、10%、2%水准下的基岩峰值加速度和地震烈度, 提出了地形高度对洞窟崖体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放大效应的经验公式,研究结果可作为麦积山石窟文物抗震安全评价和防护加固的重要参考依据。
  • 崔惠萍, 韩增阳, 段焘, 张博, 李亮, 裴强强, 郭文环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庆阳北石窟寺是陇东地区砂岩石窟的典型代表。 由于岩石胶结性弱、雨水侵蚀容易造成岩体风化,
    为进一步研究防雨保护棚直接隔断雨水侵蚀和微环境改变的影响,2021 年在窟区南段搭建了临时防雨保护
    棚,系统监测保护棚搭设前后温湿度、风速、太阳辐射、洞窟渗水、落砂、微生物等指标。经过监测研究发现,保护
    棚搭设后区域内温湿度、风速、太阳辐射等波动幅度相对降低,微生物大幅退化,渗水潮湿显著减少,甚至逐渐
    消失,崖体表面含水率降低了 44%~93%,洞窟落砂量减少了 78%~92%。 充分说明在潮湿区保护棚对石窟保护
    的重要性,研究结果为北石窟寺雨棚设计和石窟寺防风化保护提供理论支撑。
  • 刘轶, 李凡, 张芳琳, 卫婉英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豫西地区共有 31 处石窟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较多,造像丰富,文化艺术价值极高。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对豫西地区的石窟寺的基本情况和病害种类进行统一梳理,发现豫西地区部分石窟寺的保存现状堪忧,风化、开裂失稳和人为活动引起的病害是最为常见的三种病害。结合病害成因分析,提出了加强保护管理、开展石窟病害治理工作、加强预防性保护工作、加强数字化利用等保护对策,为日后开展石窟保护和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
  • 保护材料与工艺

  • 戴川 , 温睿, 水碧纹, 姚金鑫, 殷志宏 , 王卓, 于宗仁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莫高窟第 55 窟开凿于北宋初年,后经西夏重修,壁画、彩塑多以贴金装饰,是研究宋代贴金装饰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运用 X 射线荧光光谱、显微镜、X 射线衍射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多种分析方法,对第 55 窟彩塑贴金的材料和工艺进行综合研究。 结果表明:宋代彩塑贴金和后期重修彩塑贴金都包含金箔层、金胶层和准备层,但两者在各层上所使用的材料存在明显差异。 后期重修所使用的金箔相比宋代,其纯度更高、更厚。 宋代彩塑贴金的金胶层使用赤铁矿与胶结材料混合,而后期重修彩塑贴金的金胶层分析结果主要为二氧化铅,推测为铅丹的变色产物。宋代彩塑贴金的准备层为雌黄,后期重修彩塑贴金的准备层为水白铅矿或砷铅矿。 研究结果丰富了对莫高窟宋代彩塑贴金的认识,为第 55窟彩塑贴金病害的科学保护提供了支撑,同时也为传统贴金工艺研究提供了借鉴。
  • 景娅娅 , 周伟强, 李明珂, 陈彦榕, 蔡苗苗, 庞萍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甘肃武威五坝山墓群是一处马家窑文化遗址,也是一处历史跨度涵盖两汉、魏晋、西夏时期的墓葬群。 该墓群出土了一批两汉时期釉陶文物,包括釉陶壶、绿釉陶碟、陶灶、陶仓等多种器形,均为模型明器,具有汉代随葬釉陶特征。 选取绿釉陶、浅黄绿釉陶器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便携式 X 射线荧光光谱仪、 扫描电子显微镜、 X 射线衍射仪及偏光显微镜等多类型设备, 对其制作成分和工艺进行检测分析。 结果表明,五坝山墓群出土的釉陶属于低温铅釉夹砂陶,成型工艺包含模制、捏塑、粘接、轮制、刀削等多种技法,其胎体中富含铁元素,釉层以铜的氧化物作为呈色剂,铅的化合物作为助熔剂。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开展跨地域釉陶的对比研究和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 石玲玲 , 李媛 , 兰栋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海洋出水金属文物由于长期浸泡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容易受到盐分的影响,导致腐蚀和结构损坏。 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藏的出水明铜火铳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束 X 射线荧光能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和拉曼光谱仪对硬结物和腐蚀产物进行详细分析。 结果表明,铜火铳的主要腐蚀产物为氯铜矿、赤铜矿、文石和方解石,其中氯铜矿是引发“青铜病”的有害锈。研究进一步探讨了铜火铳的腐蚀机理,并对海洋与土壤环境中铜质文物的腐蚀特征与产物进行了比较。 基于分析结果,制定了包括除锈、脱盐脱氯、粘接、缓蚀和封护等步骤的保护修复方案。修复后的铜火铳保存状况良好,未发现新的腐蚀产物,且保存稳定。研究结
    果为海洋出水铜质文物的科学保护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 土遗址保护

  • 李洁, 武发思, 李天晓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长期自然营力、生物因素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下,岩土质文物普遍存在裂隙、浅表层风化、生物侵蚀等多种病害,严重威胁到文物的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研发长效的保护材料与加固技术是文物科技领域长期面临的重点任务。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robially induced calcium carbonate precipitation,MICP)因具有成本低廉、渗透性优良、胶结效果好以及绿色无污染等显著优势,在文物保护领域受到广泛关注。 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归纳微生物参与碳酸钙沉淀的相关机制及各自特点,系统回顾 MICP 技术在岩土质文物保护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展示其在裂隙修复、结构加固以及文物稳定性提升方面的效果。 同时提出 MICP 技术应用当前面临的难题,如在参与生物矿化功能微生物的筛选、环境条件的控制以及长期效果的评估等方面还具有挑战。本文还展望了该领域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优化微生物性能、提高沉淀效率、开发新型复合材料以及加强跨学科合作等具体研究方向,以期促进MICP 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推动文物系统性保护技术的创新发展。
  • 朱毓, 赵国靖, 裴强强, 赵建忠, 王彦武, 张燕芳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无人机倾斜摄影成像测量技术是一种结合传统摄影视觉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采集物体信息的方法,可应用于文物保护工作的现场勘探测绘、文物监测等方面。 选取甘肃瓜州破城子遗址为研究对象,研究摄影测量技术在土遗址保护工程中的应用,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开展现状调查、数据获取校正等外业工作,内业处理数据后生成三维模型、正射影像、剖面线、等深线等测绘成果。 通过与传统摄影测量对比,该技术三维精度可达 2.5 cm,极大减少了测绘所需人员和时间,提高了测绘工作的效率,而且测绘成果和应用较为丰富,影像数据能在遗址保护研究实践的全流程中发挥作用。同时,研究成果能够为无人机倾斜摄影成像测量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提供系统性的基础研究数据和科学支撑。
  • 2025年
  • 第4卷 / 第2期

2022年创刊,季刊

主管单位: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敦煌研究院

编辑出版:《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编辑部

主编:苏伯民

ISSN 2097-1370

CN 62-1222/K

信息资讯 更多+

邮政订阅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