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2097-1370
  • CN 62-1222/K

当期目录

  • 全选
    |
  • 《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编辑部
    2025,4(3): 2-3.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 石窟寺保护

  • 王学智 , 王彦武 , 常国鹏, 裴强强, 李吉让, 杨善龙, 郭青林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莫高窟崖顶松散堆积物斜坡受扰触发落石,构成重大安全风险。 通过开展为期两年的落石现场监测试验与运动轨迹数值模拟,统计分析了莫高窟斜坡落石特征和落石源。 结果表明,莫高窟落石由多次顺坡运动所致,斜坡下段是其主要来源;6—9 月为高发期(落石量占全年 69%),大于 10.8 m/s 偏西风与降水冲刷是主要外因,与落石数量呈正相关;70%落石堆积于崖底 1.5 m 范围内(总落距 0~6 m),以小于 2 g 颗粒为主(75%),2~10 g 颗粒次之(21%),大于 10 g 颗粒占 4%;形状占比依次为方形(80%)、薄片形(11%)、长条形(8%)、类球形(1%)。 研究结果可为莫高窟落石风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刘阳, 丁得天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无损检测技术(NDT)因其非破坏性、高精度及便携性等优势,在石窟寺保护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梳理了超声波、光纤传感、三维激光扫描、高光谱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拉曼光谱、太赫兹技术、红外热成像及探地雷达等无损检测技术在石窟寺岩体裂隙、风化、渗水、结构稳定性与微变形检测,壁画颜料成分分析、病害检测及修复评估中的关键技术应用。研究表明,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突破了石窟寺检测环境的限制,从而有效减少了在科研保护中对石窟寺的损害;多技术融合与深度算法学习、基础数据构建等成为提升无损检测精度与效率的新趋势。 然而,无损检测技术中复杂结构深层缺陷识别、高湿度环境影响、多源异构数据融合与建模精度等挑战仍需突破。未来研究应着力于开发环境适应性更强的传感器、优化多技术协同反演模型、构建基于长期监测数据的石窟寺健康评估与风险预警体系,为石窟寺的科学保护与预防性干预提供坚实支撑。
  • 吕晓菲, 赵雪芬, 李燕飞, 杨志彤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依据 1952—2024 年间有关炳灵寺石窟研究的 500 篇论文,从定量和可视化角度揭示炳灵寺石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结果表明,炳灵寺石窟研究发文量呈阶段性增长趋势,与文物保护机构的发展时间节点基本一致;科研院所和高校是炳灵寺石窟研究的主要力量,二者机构数量相当,发文量占总数的 86%,第二发展阶段科研院所发文量远高于高校,第三发展阶段高校发文量大幅增长,今后有超过科研院所的趋势;发文机构的地域性显著,发文量 TOP6 的机构和载文量 TOP3 期刊机构均分布在甘肃省,1/3 的
    发文机构分布在甘肃省,占发文量的 71%;炳灵寺石窟研究侧重于社科类,第 169 窟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自然科学领域发文量较少,侧重于地质、气象、水文及岩体风化研究。
  • 壁画保护

  • 李红, 郭宏, 申桂云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朝阳北塔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是中国目前唯一的“五世同堂”塔,与“三燕”、北魏、隋、唐和辽都有关联。1986 年考古发掘时在塔檐位置发现精美壁画,1993 年揭取壁画并一直保存在辽宁省博物馆。目前壁画已出现多种病害,出于保护及展陈需求,亟须对壁画进行科学保护修复。 为此,利用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X 射线衍射、X 射线荧光光谱、激光拉曼光谱、扫描电镜及能谱仪、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等方法对壁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壁画结构从内到外依次为砖墙支撑体—地仗层—颜料层,存在多层地仗现象,与壁画修缮历史相符;绘制壁画所使用的颜料均为矿物颜料,包括铁红、炭黑、白垩、石绿;颜料中使用的胶结材料为动物胶,地仗层主要成分为方解石。 分析结果为该批壁画的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 土遗址保护

  • 张燕芳 , 王彦武 , 朱毓 , 李杰, 朱晶, 裴强强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凉州白塔寺萨班灵骨塔塔基遗址因水源充沛引发的掏蚀、风化等水盐病害极为严重,对其安全保存和永续利用构成重大威胁。 在分析白塔寺遗址土体基本物理性质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足尺模型,在根部铺设砖块、土工布、砾石等材料开展阻盐试验,并基于含水率、电导率、易溶盐含量等指标评价阻盐效果,筛选最优阻盐方案。 结果表明,3 种阻盐措施均发挥了阻水阻盐效果,与空白组对比发现,砖层、土工布、砾石层试验段盐分富集高度分别降低了 33%、16%、100%,可见在根部铺设砾石层具有更好的阻断水盐运移效果。 研究成果可为白
    塔寺遗址根部盐害、掏蚀等病害防治提供科学支撑,为同类型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 保护材料与工艺

  • 张彬, 李平, 于小洲, 水碧纹, 善忠伟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仙人崖石窟以其精湛的彩塑艺术闻名于世,在石窟内保存的佛像、菩萨、罗汉等,造型逼真传神,线条流畅自然,彩塑的妆銮技法丰富多样。 运用 X 射线衍射、激光粒度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显微红外光谱、热裂解-气质联用等方法对文殊殿慧可禅师彩塑的制作材料和工艺开展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彩塑为木骨泥塑,其结构依次为木骨架(苇草捆扎)—纤维加筋胎体—底色层—颜料层—砂石装饰层(贴金层—封护层)。 胎体以石英、长石和方解石为主,平均粒径为 38.1 μm,级配良好,加筋材料为棉纤维。 颜料包含赤铁矿、朱砂、铅丹、氯铜矿以及石膏。 经研究得知,该彩塑还拥有一种独特的“砂石装饰工艺”,这种工艺是以蛋白质胶结砂石贴附于颜料层,贴金之后再用熟桐油封护。 研究结果可为后续彩塑的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 科技考古

  • 陈利纬, 徐栋, 蒋金锐, 杨佳琳, 魏彦飞, 罗雁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长期处于地下饱水埋藏环境,三星堆遗址出土象牙具有极高的含水率且保存状态极为脆弱,难以采用常规力学测试方法进行评估。 针对这一难题,创新地构建了基于色差仪明度(CIE L* )与超声波声速的无损检测技术,结合质构仪最大力(Fm)微损分析方法的多参数协同评估体系。 在恒温恒湿环境(23 ℃±1 ℃,65%±5%RH)条件下,通过系统监测饱水象牙的脱水过程,发现其物理性能呈现规律性变化:超声声速随失水进程显著衰减,表面明度值(L* )则持续上升,当声速降至临界阈值时,材料出现不可逆结构损伤。 研究进一步建立了表面明度(L* )与微压痕最大力(Fm)的定量关联模型(R2 >0.97),实现了基于非破坏性检测的力学性能间接评估。 该方法有效规避了直接力学测试对脆弱样品的损伤风险,其创新性体现在多参数协同分析框架的建立、文物劣化临界阈值的确定以及非破坏性评估技术的开发, 为三星堆遗址及同类饱水糟朽有机质文物的科学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 何庭龙, 刘俊莉 , 卢闻弦, 李玉芳, 付迎春, 张宏英, 刘辉, 朱建锋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教育和经济价值。 为了对秦始皇陵兵马俑二号坑车兵单元战车的结构和制作工艺有初步了解, 采用超景深显微镜、X 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拉曼光谱仪(Raman)、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SEM-EDS)、X 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Py-GC/MS)等分析手段对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出土战车遗迹进行成分及结构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灰色部分的样品是含有铅丹的颜料,黑色部分的样品为木炭;车辕样品中存在漆皮,属于中国漆。 研究结
    果为后续保护修复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 成田博熙, 安婷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陶器印痕研究在日本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日本各地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植物种子和昆虫印痕。 学者通过印痕分析,为理解日本史前时代的农业发展、生活环境和文化演化进程提供了重要证据。 通过系统介绍日本陶器印痕研究的发展、分析方法及其考古学意义,重点阐述了该方法在探究农业起源、植物利用及陶器制作方面的学术内涵和独特价值。
  • 2025年
  • 第4卷 / 第3期

2022年创刊,季刊

主管单位: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敦煌研究院

编辑出版:《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编辑部

主编:苏伯民

ISSN 2097-1370

CN 62-1222/K

信息资讯 更多+

邮政订阅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