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2097-1370
  • CN 62-1222/K
期刊首页 检索结果

检索结果

期刊
    Loading ...
出版年
    Loading ...
栏目
    Loading ...
文章类型
    Loading ...
期刊分类
    Loading ...
  • 文章
  • 视频
  • 排序
共找到 141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朱毓, 赵国靖, 裴强强, 赵建忠, 王彦武, 张燕芳
    无人机倾斜摄影成像测量技术是一种结合传统摄影视觉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采集物体信息的方法,可应用于文物保护工作的现场勘探测绘、文物监测等方面。 选取甘肃瓜州破城子遗址为研究对象,研究摄影测量技术在土遗址保护工程中的应用,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开展现状调查、数据获取校正等外业工作,内业处理数据后生成三维模型、正射影像、剖面线、等深线等测绘成果。 通过与传统摄影测量对比,该技术三维精度可达 2.5 cm,极大减少了测绘所需人员和时间,提高了测绘工作的效率,而且测绘成果和应用较为丰富,影像数据能在遗址保护研究实践的全流程中发挥作用。同时,研究成果能够为无人机倾斜摄影成像测量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提供系统性的基础研究数据和科学支撑。
  • 李洁, 武发思, 李天晓
    在长期自然营力、生物因素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下,岩土质文物普遍存在裂隙、浅表层风化、生物侵蚀等多种病害,严重威胁到文物的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研发长效的保护材料与加固技术是文物科技领域长期面临的重点任务。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robially induced calcium carbonate precipitation,MICP)因具有成本低廉、渗透性优良、胶结效果好以及绿色无污染等显著优势,在文物保护领域受到广泛关注。 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归纳微生物参与碳酸钙沉淀的相关机制及各自特点,系统回顾 MICP 技术在岩土质文物保护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展示其在裂隙修复、结构加固以及文物稳定性提升方面的效果。 同时提出 MICP 技术应用当前面临的难题,如在参与生物矿化功能微生物的筛选、环境条件的控制以及长期效果的评估等方面还具有挑战。本文还展望了该领域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优化微生物性能、提高沉淀效率、开发新型复合材料以及加强跨学科合作等具体研究方向,以期促进MICP 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推动文物系统性保护技术的创新发展。
  • 石玲玲 , 李媛 , 兰栋
    海洋出水金属文物由于长期浸泡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容易受到盐分的影响,导致腐蚀和结构损坏。 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藏的出水明铜火铳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束 X 射线荧光能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和拉曼光谱仪对硬结物和腐蚀产物进行详细分析。 结果表明,铜火铳的主要腐蚀产物为氯铜矿、赤铜矿、文石和方解石,其中氯铜矿是引发“青铜病”的有害锈。研究进一步探讨了铜火铳的腐蚀机理,并对海洋与土壤环境中铜质文物的腐蚀特征与产物进行了比较。 基于分析结果,制定了包括除锈、脱盐脱氯、粘接、缓蚀和封护等步骤的保护修复方案。修复后的铜火铳保存状况良好,未发现新的腐蚀产物,且保存稳定。研究结
    果为海洋出水铜质文物的科学保护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 景娅娅 , 周伟强, 李明珂, 陈彦榕, 蔡苗苗, 庞萍
    甘肃武威五坝山墓群是一处马家窑文化遗址,也是一处历史跨度涵盖两汉、魏晋、西夏时期的墓葬群。 该墓群出土了一批两汉时期釉陶文物,包括釉陶壶、绿釉陶碟、陶灶、陶仓等多种器形,均为模型明器,具有汉代随葬釉陶特征。 选取绿釉陶、浅黄绿釉陶器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便携式 X 射线荧光光谱仪、 扫描电子显微镜、 X 射线衍射仪及偏光显微镜等多类型设备, 对其制作成分和工艺进行检测分析。 结果表明,五坝山墓群出土的釉陶属于低温铅釉夹砂陶,成型工艺包含模制、捏塑、粘接、轮制、刀削等多种技法,其胎体中富含铁元素,釉层以铜的氧化物作为呈色剂,铅的化合物作为助熔剂。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开展跨地域釉陶的对比研究和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 戴川 , 温睿, 水碧纹, 姚金鑫, 殷志宏 , 王卓, 于宗仁
    莫高窟第 55 窟开凿于北宋初年,后经西夏重修,壁画、彩塑多以贴金装饰,是研究宋代贴金装饰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运用 X 射线荧光光谱、显微镜、X 射线衍射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多种分析方法,对第 55 窟彩塑贴金的材料和工艺进行综合研究。 结果表明:宋代彩塑贴金和后期重修彩塑贴金都包含金箔层、金胶层和准备层,但两者在各层上所使用的材料存在明显差异。 后期重修所使用的金箔相比宋代,其纯度更高、更厚。 宋代彩塑贴金的金胶层使用赤铁矿与胶结材料混合,而后期重修彩塑贴金的金胶层分析结果主要为二氧化铅,推测为铅丹的变色产物。宋代彩塑贴金的准备层为雌黄,后期重修彩塑贴金的准备层为水白铅矿或砷铅矿。 研究结果丰富了对莫高窟宋代彩塑贴金的认识,为第 55窟彩塑贴金病害的科学保护提供了支撑,同时也为传统贴金工艺研究提供了借鉴。
  • 刘轶, 李凡, 张芳琳, 卫婉英
    豫西地区共有 31 处石窟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较多,造像丰富,文化艺术价值极高。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对豫西地区的石窟寺的基本情况和病害种类进行统一梳理,发现豫西地区部分石窟寺的保存现状堪忧,风化、开裂失稳和人为活动引起的病害是最为常见的三种病害。结合病害成因分析,提出了加强保护管理、开展石窟病害治理工作、加强预防性保护工作、加强数字化利用等保护对策,为日后开展石窟保护和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
  • 崔惠萍, 韩增阳, 段焘, 张博, 李亮, 裴强强, 郭文环
    庆阳北石窟寺是陇东地区砂岩石窟的典型代表。 由于岩石胶结性弱、雨水侵蚀容易造成岩体风化,
    为进一步研究防雨保护棚直接隔断雨水侵蚀和微环境改变的影响,2021 年在窟区南段搭建了临时防雨保护
    棚,系统监测保护棚搭设前后温湿度、风速、太阳辐射、洞窟渗水、落砂、微生物等指标。经过监测研究发现,保护
    棚搭设后区域内温湿度、风速、太阳辐射等波动幅度相对降低,微生物大幅退化,渗水潮湿显著减少,甚至逐渐
    消失,崖体表面含水率降低了 44%~93%,洞窟落砂量减少了 78%~92%。 充分说明在潮湿区保护棚对石窟保护
    的重要性,研究结果为北石窟寺雨棚设计和石窟寺防风化保护提供理论支撑。
  • 石玉成, 王爱国, 裴强强, 卢育霞, 刘琨, 毛岚
    天水及附近地区历史地震活动频繁,对麦积山石窟文物造成了严重影响,科学评价该石窟未来遭遇的地震危险性程度对于文物保护意义重大。通过对天水麦积山石窟所处的地震构造环境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麦积山石窟周边活动断裂的特征及其对石窟的影响, 结合典型震例探讨了历史地震对麦积山石窟的影响烈度。 采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和地震构造法对麦积山石窟地震危险性进行了预测,给出了窟区 50 年超越概率 63.5%、10%、2%水准下的基岩峰值加速度和地震烈度, 提出了地形高度对洞窟崖体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放大效应的经验公式,研究结果可作为麦积山石窟文物抗震安全评价和防护加固的重要参考依据。
  • 黄克忠
    风化是石窟寺保护长期面临的难题,严重威胁着赋存于表层价值的长久保存。 本文基于笔者60多年间对石窟风化的实践和认知,阐明了石窟寺风化的分布空间差异、发育过程复杂、影响因素多样等特性,归纳、梳理了风化检测的传统手段和相关新进展,论述了保护性建筑对石窟寺防风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应将石窟文物风化防治放到石窟保护工程中整体考虑、开展中小石窟数字化档案信息记录工作、成立文物保护材料审核的社会公益性机构、实施价值研究和保护利用示范项目等方面的建议。
  • 《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编辑部
    2025, 4(2): 2-3.
  • 朱晨, 齐国栋, 王栋民, 刘泽, 朱宇华
    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的常乐寺原址因政府规划需整体拆除并异地重建,为了给常乐寺的重建提供材料方面的数据支撑,借助 X 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X 射线衍射分析(XRD)、同步热分析法(TG-DSC)、红外光谱分析(FT-IR)、热裂解气质联用(Py-GC/MS)的方法分析了常乐寺遗址古灰浆样品的物相组成及含量(约40%的方解石和 30%的石英,且不含糯米支链淀粉等生物添加剂),并以此为依据仿制了一组灰浆样品,测试了样品的抗压强度及耐水性能。 结果表明, 依据常乐寺遗址古灰浆物相组成复原的灰浆 28 天抗压强度为 1.41MPa,软化系数为 0.43,是一种低强且不耐水的材料。 研究结果可为类似的砖石质文物建筑的修缮提供了参考和改进的方向。
  • 窦伟, 飨场悦子, 宋若愚, 赵金丽
    为了探明敦煌莫高窟壁画和彩塑中截金装饰的制作工艺,利用 X 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显微观察、扫描电镜、能量色散 X 射线光谱和热裂解—气质联用等检测方法对第 412 窟彩塑的棕黑色纹样、第 172 窟壁画中的金色纹样进行原位无损分析和微损取样检测。 结果显示,两处纹样含有 Au、Ag 等元素,通过对比截金工艺特点,可知这些纹样均为截金纹样;根据已有研究成果,推测出棕黑色截金纹样可能是金箔中银元素氧化导致变色的。通过对两处截金装饰的材料、制作工艺及装饰特征的分析研究,初步了解了隋、唐两个时期石窟壁画彩塑中截金装饰的形貌特征和工艺特点,为莫高窟截金装饰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和参考借鉴。
  • 高俊苹
    流散文物的原位确认,对石窟寺考古、科研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龙门石窟的流散文物,开展三维点云配准技术在龙门石窟中的应用研究。 以流失海外回归的龙门石窟高树龛佛首与残存窟龛本体的 3D 点云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字化采集、点云配准、三维模型重建技术,给出点云配准符合度的定量评价,作为流散文物原位判定的依据,实现高树龛流散佛首的原位确认,验证了所选技术路径的可行性。将点云配准后的三维模型,采用高精度 3D 打印方式进行实体复制,应用于考古科研和展示利用工作中,该方法对流散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和示范意义。
  • 许东, 王子艺, 李鑫, 胡凤丹, 许佳宁, 李黎
    永佑寺舍利塔九层均绘有清代壁画,绘制精良,用料考究,在文化、艺术、历史、科学等方面具有极高价值,而且展现了汉、藏、蒙、满多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和密切关系,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基因的重要实物见证。 使用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X 射线衍射仪以及赫兹伯格染色法对舍利塔壁画各层位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壁画的基本结构包括砖塔支撑体、单批灰地仗层、纸层、底色层及颜料层。地仗层中含有粘土矿物,纸层有两层为麻纸,底色层使用了碳酸钙和石膏,颜料层均为矿物颜料,包括氯铜矿、朱砂、铅丹、密陀僧、石青、群青、炭黑等,其中紫灰色颜料由密陀僧、群青、石青和炭黑调和而成。 壁画制作时先制作地仗,再糊三层纸后制作底色层并绘制画面,最后在墙壁顶部粘贴回字纹边框。 研究结果推动了壁画内涵和历史信息的阐释,特别是对考察清宫藏传佛教的发展和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保护、修复和展示利用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 朱志保, 胡凤丹, 宗树, 徐飞
    清代官式建筑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三地,其古建彩画颜料及工艺研究较多,而墙边彩画的研究鲜有报道。 通过显微观察、电子显微镜-能谱、拉曼光谱等多种检测手段,以北京万寿寺大殿和承德殊像寺会乘殿的墙边彩画为研究对象,对墙边彩画制作材料及工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处墙边彩画均为与和玺彩画相协调的刷大绿界拉红、白线做法,承德殊像寺会乘殿的墙边彩画绘制年代为清乾隆年间,北京万寿寺墙边彩画的绘制年代分别为清光绪年间(底层)和新中国成立后(表层)。 研究结果可以丰富清代官式建筑墙边彩画的研究,同时也给后期保护修复提供数据支撑。
  • 李鑫, 邵明申, 郭宏, 刘宏宇, 厍二东
    美岱召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其建筑及壁画是土默特右旗地区明清时期汉、蒙、藏等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实物见证。现存壁画均为我国传统干壁画,其空鼓病害多发生在土坯砖墙支撑体和麦草泥地仗层之间。本研究选择 SF016 丙烯酸乳液和水硬性石灰烧阿嘎土这两种常用的灌浆材料作为主剂, 以当地土作为填充材料制成浆液结石体,观测试样的干燥时间、透气性、线性收缩率、含水率、密度、强度、浆液与壁画支撑体以及麦草泥地仗之间的粘结力等指标,结果表明水硬性石灰烧阿嘎土作主剂时,试样收缩小,透气性更好,密度更小,冻融循环后试样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损失率也更小,能较好粘结壁画支撑体与麦草泥地仗层。 虽然水硬性石灰烧阿嘎土试样相较于 SF016 丙烯酸乳液作为主剂的试样整体强度偏小,但其与文物本体的兼容性更优。 研究结果对土坯砖墙支撑体壁画空鼓灌浆材料的选取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 刘轩成, 周双林, 席为民, 王帆
    晋侯墓地一号坑(K1)是晋侯墓地最大的车马坑,属于晋献侯墓的陪葬坑。 作为西周时期最大的车马坑,车辆种类丰富、马匹数量繁多,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由于发掘和展示时间较长,遗址出现了严重的裂隙病害。 此次调查对遗址内裂隙的分布情况、发育程度和种类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通过扫描电镜、X 射线衍射、压汞仪、激光粒度仪、离子色谱仪、液塑限联合测量仪等仪器分析了一号车马坑遗址土壤的特性。在现场调查和检测结果的基础上,对遗址裂隙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最后讨论了裂隙灌浆材料的使用现状,为接下来的保护研究奠定基础。
  • 谢华荣, 马琰, 盛励, 王瑾, 鉾井修一, 李永辉
    苏州甪直保圣寺罗汉塑像是我国现存唐宋时期雕塑的杰出代表,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目前缺少针对罗汉塑像保存环境的量化分析,导致塑像本体的劣化风险程度不明,难以提出预防性保护措施。采用环境监测结合热湿耦合传递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罗汉塑像现状环境的适宜性,基于塑像本体温湿度、含水量、蒸发量的模拟计算,评估了表面盐析、酥碱、脱落等典型本体劣化的风险程度。结果表明,塑像所在的罗汉堂室内温湿度年波动和日波动较大,全年约一半时间超出现行标准的建议范围,12 月至次年 5 月的冬、春两季相对湿度日波动增大,整体上不利于塑像的保存。 罗汉塑像的表面蒸发集中在 9 至 12 月,在 10 月达到最大累计蒸发量。 塑像表层材料发生硫酸钠、氯化钠结晶-潮解循环风险的时间分别为 1 月至 2 月、7 月至 8 月。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当推迟冬季罗汉堂的开门时间、增加门窗气密性、在塑像前增设玻璃保护罩等优化保存环境的措施建议。
  • 俞作辉, 郭青林, 裴强强, 王彦武, 赵国靖
    单轴压缩试验是判别石窟寺砂岩风化程度的常规试验,试验结果除力学指标外还有试样的受压破坏形式。为探究不同风化作用下北石窟寺砂岩在单轴压缩作用下的破坏特征与形式,开展不同工况的室内风化模拟试验,制作六组风化砂岩圆柱试样,分别对多组原状和风化砂岩试样进行单轴压缩试验。 通过统计分析试样受压形态特征,发现原状圆柱试样破坏形式主要受密度和高径比影响,方形试样破坏形式由受压方向控制;风化试样受压破坏特征较原状砂岩试样更为复杂。随着风化作用循环数的增多,试样黏聚力和内摩擦系数发生变化,破坏形式由剪切滑移逐渐演化,往往是多种破坏形式复合存在,其中包括剪切破坏和破裂圆锥面共存的破坏形式, 并分析发现原状和风化试样产生圆锥形破坏的原因不同。 同时, 结合多组砂岩试样单轴受压的应力-应变曲线变化特征,阐释发生不同受压破坏形式的机理,并分析受压破坏形式异同的原因。
  • 《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编辑部
    2025, 4(1): 2-3.
  • 沙梅真
    20 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代是国家对石窟遗址开展抢救性保护的探索阶段。 莫高窟是这一阶段最早开始勘察、保护的重要石窟之一,这一时期是敦煌石窟保护理念与技术传承有序、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以莫高窟崖体保护加固工程实施为线索,以相关档案资料为佐证,梳理在中国文物保护理念指导下的莫高窟崖体抢救性加固保护历程,以及敦煌石窟保护理念的逐步形成和保护体系的初步建立过程,可为我国石窟抢救性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 刘洲, 丁淑君, 蓝斌, 柴鹏飞, 王小伟
    莫高窟游客承载量的研究和实施有助于保护该遗产地的价值及其蕴含的真实性、完整性,并保障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影响莫高窟游客承载量的因素较为复杂且有互相作用的特点, 在 VERP(Visitor Experience and Resource Protection)框架理论的指导下,依据《文物保护单位游客承载量评估规范》,详细探讨了影响游客承载量的因素及其导致的风险,探索提升莫高窟游客承载量的可能性及实施方法。本文结合莫高窟旅游资源和开放模式,提出游客承载量不是依据基础数据核算出的静态数据,而是需要通过持续的监测和闭环工作流程来实施的管理活动,其与石窟寺文物本体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开放模式、管理方式等密切相关,研究以期为石窟寺旅游开放和管理提供有益帮助。
  • 刘璐, 松井敏也
    以日本东京都狛江市的古代墓葬遗址为例,探讨城市环境中小型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所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通过考察狛江市五处小型古墓的保护历程,梳理了不同时期保护理念和实践方法的演变,剖析了当前日本社会中小型遗址保护和利用存在的问题,如遗址孤岛化、内容空洞化及社区参与度低等。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将小型遗址纳入城市规划,借鉴“口袋公园”理念,赋予其公园等公共空间功能,并强调利益相关者需求分析和小型遗址价值再评估的重要性。 未来,小型遗址公园有望成为链接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纽带,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注入历史文化内涵,为社区营造提供新的动力。
  • 李正阳, 郭宏
    南岳庙位于湖南省衡阳市,是我国南方现存最大的祭祀性宫殿式古建筑群。 目前对于南岳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祭祀功能等方面,对其中建筑彩画的研究尚处于薄弱阶段。挑选南岳庙中核心建筑之一的御书楼,利用显微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激光拉曼光谱、激光粒度、X 射线衍射等多种方法对其彩画开展制作材料和工艺研究。 结果表明,制作材料方面,御书楼彩画主要采用了铬黄、酞菁绿、钛白、炭黑、群青、铁红等颜料,地仗中无机物材料主要为砖灰,沥粉材料为滑石粉。 讨论了御书楼彩画地仗层与颜料层的工艺特征,研究表明御书楼彩画地仗层基本结构、灰料配比有别于南方单披灰地仗和北方麻灰地仗,为独特的灰布地仗,御书楼彩画颜料层工艺在不同建筑构件也有所区别,此研究是对清代彩画工艺研究的有力补充。
  • 乔海, 赵璇, 王彦武, 高登, 李剑, 王俊杰
    天梯山石窟第 13 窟开凿于唐代,但在自然因素影响下,岩体裂隙渗水,导致大佛四周岩体塑像出现不同程度的酥碱、坍塌、脱落,严重影响本体的长久保存。本文以第 13 窟大佛足部保护为基础,通过在传统材料中添加 5%、10%和 15%的烧料礓石,研究其干燥时间、透气性、线性收缩率、密度、耐盐、冻融及雨滴击溅等基本性能,筛选出适宜的保护材料及配比;针对裂隙渗水加固提出壁面挂网和填充砾石的解决方法,并在试验中检验壁面挂网技术的可行性和施工工艺,有效防止渗水对表面泥层的破坏,为露天塑像保护和工程实践提供技术支持。
  • 王龙珍, 王玬, 赵良, 叶青, 俞天秀
    敦煌石窟数字资产数据量庞大且内容丰富,涵盖几何、图像、音视频和描述等多种信息,传统的数据表达方式难以有效管理这些多样化的数据。 本文基于敦煌石窟数字资产管理平台的构建需求,结合 OAIS 模型和敦煌石窟数字资产的产生与流转过程,深入分析了平台架构、系统流程、数据类型、服务对象和数据组织结构等内容,设计了敦煌石窟数字资产数据组织模型。 同时,基于 UUID 编码思想设计了与存储目录相关联的数字资产统一标识,采用 RDBMS 与 NOSQL 相结合的方式,设计了分布式可扩展且支持高效检索与分析的数据库系统,通过对主流 RDBMS 分析,本平台选择 MySQL 数据库,利用建模工具构建了敦煌石窟数字资产管理平台主数据库模型,阐述了设计流程与注意事项,分析了数据管理中关键流程与表关系,展示了数据组织模型应用实践与压力测试结果。 本研究不仅实现了数据的全流程管理与利用,而且为敦煌石窟数字资产的科学管理、永久保存与合理利用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数据库服务, 同时也可能为其他文化遗产单位的数字资产管理数据库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 张雪靓, 于宗仁, 姜涛, 殷耀鹏, 杨善龙, 水碧纹
    石窟寺壁画地仗性能对壁画整体保存起着决定性作用,围绕地仗层剖面结构、厚度信息、材料组成等特征,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地仗材质组成和工艺研究相关成果,建立了石窟崖体岩质粗细程度与粗泥层厚度之间的关联关系,厘清了地仗粗泥层和细泥层制作厚度、土砂配比、加筋材料使用规律和特点,分析了石窟寺壁画地仗研究现状,明确了地仗科学认知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开展精细化研究提出了建议。
  • 雷雨, 陈卉丽, 何静, 仉文岗, 朱书茵
    诃利帝母是我国佛教石窟艺术中最为流行的题材之一。大足石刻北山佛湾122号诃利帝母龛造像 保存较好、雕刻精美、色彩丰富,是具有代表性的南宋佛教造像。本研究综合运用光学显微镜、拉曼光谱仪、X射 线衍射仪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现代分析检测技术对诃利帝母造像展开了颜料组成和工艺绘制的研究,以期为 后期宋代造像和工艺认知保护提供支撑和借鉴。表征结果显示,该龛造像彩绘中红色颜料包括铁红(Fe2O3)、朱 砂(HgS)及铅丹(Pb3O4);蓝色颜料包括群青(Na6Al4Si6S4O20) 和硫酸铜矿[Cu4(OH)6SO4];绿色颜料包括橄榄铜矿 [Cu2(AsO4)(OH)]和氯铜矿[CuCl2·3Cu(OH)2]; 白色颜料包括石膏(CaSO4)和高岭土[Al2Si2O5(OH)4]。此外,彩绘 剖面结构揭示该龛多处具有双层及多层颜料,推测曾经历多次重绘。
  • 李黎, 陈卫昌, 邵明申, 徐东升, 刘建辉, 都奎建, 汪洋
    监测工作是石窟寺预防性保护的重要内容。 岩土工程领域诸多成熟的监测技术被应用于石窟寺监测,为石窟寺保护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然而,受石窟寺文物属性的影响,传统监测手段往往难以满足石窟寺监测效率、精确度、实时性、持续监控能力等要求,石窟岩体内部错综复杂的物质、状态和运动界面的定位与动态观测仍是重要难题。 光纤技术因其长距离、无源、耐久性好、抗干扰性强等优点,在地质与岩土工程防灾减灾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在四川安岳圆觉洞顶板保护加固工作中,对光纤技术进行针对性改性研发和应用,结果表明光纤监测技术有效克服了监测精度不足、参数不全、点式漏监等局限,实现了石窟顶板岩体变形和温度的长期高精度监测,捕捉到了微环境扰动下石窟岩体变形特征。光纤技术在石窟岩体结构监测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较强的应用潜力,有望为大型不可移动文物监测研究提供更丰富的技术支撑。
  • 《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编辑部
    2024, 3(4):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