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Close
Close
Submit
Cancel
Confirm
×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Close
×
ISSN 2097-1370
CN
62-1222/K
Research on the Conservation of Cave Temples and Earthen Sites
Home
Journal Introduction
Instructions for Submission
Editorial Board
Subscription
Contact Us
中文
Journal home
Browse
Collections
Column Album
土遗址保护
Journal
Research on the Conservation of Cave Temples and Earthen Sites(10)
Publication year
2024(1)
2023(4)
2022(5)
Channels
Sort by
Default
Latest
Most read
Please wait a minute...
Please choose a citation manager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Content to export
Citation
Citation and abstract
Export
Select all
|
Select
2022, 1(2): 42-50.
Abstract (1672)
PDF (1811)
Knowledge map
Save
土遗址中的木质文物数量大、种类多, 其有机质材料的特性给保护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 出于保留遗址原始信息与历史情境之目的, 原址保护常作为优选方案, 但是现实中能有效保护土 / 木混合遗址的难度很大。 木材的生物降解和温湿度变化导致的物理降解是木质文物原址保护的最大难题, 国内外许多学者一般将木质文 物与土遗址本体看作一个整体, 在监测的同时重视环境调控的作用, 常通过地下水文环境控制、地表湿润环境营造、覆罩隔离、温湿度控制等来保护土遗址中的木质文物。 必要时, 原址化学加固或抑菌剂的使用也被允许。 本文 以木质文物在不同土遗址中的原址保护实例为研究对象,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及未来进行阐述和展望, 同时注重保护和展示之间的关系, 以期为未来土遗址中木质文物的原址保护和展示提供思路与借鉴。
Select
2022, 1(1): 70-79.
Abstract (1130)
PDF (1736)
Knowledge map
Save
丝绸之路沿线分布数量众多的土遗址,是我国文明发展和国家形成过程的重要见证,保护利用好丝绸之路土遗址,对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该文探讨了丝绸之路土遗址保护利用现状,分析了保护理念、基础研究和保护技术现状、预防性保护能力、文物保护设备、价值认知、管理能力、利用效果等方面的现状 与不足,从保护理念、价值阐释、保护技术提升、保护管理能力加强、综合利用方式等五个角度提出了丝绸之路土遗址未来保护利用研究的重点和思路。
Select
2022, 1(2): 63-71.
Abstract (1037)
PDF (2107)
Knowledge map
Save
青海明长城遗址是青海省境内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为宏大的线性土遗址的典型代表, 其赋存的高寒地区气候多变且地质环境非常复杂。 受控于特殊的赋存环境作用及人为破坏影响, 青海明长城遗址正经历由 大量病害发育到快速消亡这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因此,厘清青海明长城遗址赋存环境特征是探究特殊环境下 土遗址病害发育机理的重要前提。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大量现场调研的基础上, 从地形地貌、气候特征、 地层岩性、水文条件、地质构造、地震等方面详细阐述了青海明长城遗址的赋存环境特点, 并通过对比青海明长 城与其它省份明长城遗址代表段的海拔及气候相关数据, 确定青海明长城赋存环境具有“高寒”的特点;通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年均降雨量、风速、温度、蒸发量、海拔以及近 10 年地震次数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提取降雨、风速、温度和海拔等四个变量作为关键环境因素, 为本研究区内的土遗址病害发育特征与环境因素的关联性分析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Select
2022, 1(2): 51-62.
Abstract (968)
PDF (1796)
Knowledge map
Save
夯土的时代与地域属性是决定西北干旱区的历代夯土遗址是否具有差异性病害类型和发育程度表 现的本质原因, 缺乏对其精准认识与量化表征严重制约了夯土遗址的科学保护。 研究选择分布于 3 个气候区 域、 5 个朝代的 15 处遗址夯土为研究对象, 通过基本物理性质测试、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SEM 扫描电镜试验 与结构性理论分析, 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展开了对夯土时空性特征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15 处遗址夯土具 有建造时代越久远、所处区域越干燥, 其塑性和液性指数越小、抗压强度越高的显著性时空特征, 其微观结构致 密程度、孔隙类型、数量、大小以及联通情况与上述宏观性质特征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表述, 其干构度与建造距今年限和干旱指数均存在显著的线性对应关系。
Select
2022, 1(1): 80-87.
Abstract (944)
PDF (1574)
Knowledge map
Save
在总结国内土遗址保护经验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避免使用化学材料加固, 以“气相补水—湿法保护”和“小环境控制”为主的策略, 包括:控制周边水源;对遗址展示区域实施电加热玻璃罩密封;采用气相补水,保持空气湿度和遗址土体含水率稳定;遮挡阳光抑制光合生物生长;做好遗址监测和管护等。 将这套综合措施应用于宁波望京门城墙遗址公园土遗址的保护工程实践。这是土遗址保护理念的一次新的尝试,尽管还存在许多不足,但可为未来类似土遗址的保护提供借鉴。
Select
2023, 2(2): 78.
Abstract (482)
PDF (1069)
Knowledge map
Save
为了得到生土基长方体土坯砌体的受压后应变关系,采用干打工艺制作长方体土坯作为砌体试件,试件尺寸为 7 cm×14 cm×30 cm,通过单轴抗压试验,获得了生土基长方体土坯试件平铺受压状态下(承压面积为 14 cm×30 cm)的数字散斑数据 X 方向(即水平方向)、Y 方向(即竖直方向)位移和应变破坏形态曲线,同时运用传统应变片测量技术对该土坯试件平铺受压状态下的上述 X、Y 两个方向应变做对比测量,并附上试验所用的压力机机载施压曲线。 在非破坏性试验中数字散斑技术得到的 X 方向、Y 方向微应变都呈现忽正、忽负数值波动。 这说明土坯在非破坏性试验(受到小量程压力)情况下,数字散斑技术可靠性不高,这可能是由于土坯受压时土颗粒内部挤压导致微观不连续间隙斑点所受微应变造成的测量误差。 而传统的应变片技术由于采用的是条状型应变片贴在土坯上,所以得到的是条状应变片上应变统计平均集,数值相对比较准确。 在破坏性试验中数字散斑技术得到的结果与传统贴应力片测量技术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 并且可以从压力机机载计算机数据接近峰值时,两种测量技术分别达到位移量、应变量突变的阈值这一角度得到合理解释。 干打土坯受压状态下应变关系数据曲线对实际土遗址修缮工程中长方体土坯砌体试件的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 也可作为相关规范、标准的佐证数据。
Select
2024, 3(1): 38.
Abstract (401)
PDF (976)
Knowledge map
Save
土遗址是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建筑遗存。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 法,以中国知网(CNKI)和 Web of Science(WOS)为数据源,剖析了 1950-2023 年间土遗址领域研究现状。 结果 表明,CNKI 和 WOS 中发文量呈稳定性增长趋势,中国和西班牙排名前 2 位;CNKI 中以《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考古》《敦煌研究》等期刊为主,集中在考古、建筑科学与工程、旅游和地质学,以兰州大学、敦煌研究院、西北大 学等西北地区研究机构主导,其中谌文武、王旭东、李最雄等学者发文量较多,重点关注土遗址稳定性、风化等 问题以及保护加固材料和技术。 WOS 中在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chi鄄 tectural Heritage”等期刊发文较多,集中在土木工程、材料科学多学科等,以英国牛津大学主导,西班牙、美国、 英国学者参与度较高,重点关注地震、风化、劣化和数值模拟。 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受地理位置、作者研究方向和 土遗址资源等因素影响;相关成果主要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 及欧盟委员会基金资助。 下一步该领域研究中多学科交叉将更深入,聚焦岩土质文物风化、水盐侵蚀和冻融破 坏等问题,重点突破病害原位探测诊断、多场耦合下土遗址劣化机理研究、保护材料研发及保护工程质量评估 体系构建。
Select
2023, 2(4): 75-86.
Abstract (387)
PDF (1149)
Knowledge map
Save
土遗址充分反映了古代的营造技术与文化属性,是研究古代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 暴露于室外 的土遗址常年遭受降雨、携沙风、温差等因素的影响,裂隙病害显著发育,严重威胁了土遗址的整体稳定性。 本 文基于有限的现场调查数据,充分考虑土遗址赋存环境的影响,采用 k-means 聚类及高斯过程多分类方法对土 遗址的裂隙病害发育等级进行概率预测,为进一步采取对应防治措施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基于 本文所提出的数据模拟方法可有效增加样本数量,且模拟数据与现场调查数据具有高度相似性;100 次随机试 验统计结果对应的测试集的查准率、查全率、准确率与 F1 度量的中值均在 0.92 左右,说明基于模拟数据所建立 的模型具有较好的泛化性能,可实现土遗址裂隙病害发育等级的合理预测。
Select
2023, 2(4): 97-110.
Abstract (381)
PDF (1395)
Knowledge map
Save
湖北荆门沙洋县后港镇黄歇村塌冢 M1 出土边箱漆皮颜色艳丽,色彩丰富,制作工艺多样。采用超景 深三维显微镜、X 荧光光谱仪、X 射线衍射仪、显微拉曼光谱仪、扫描电镜—能谱仪、红外光谱仪和电感耦合等 离子发射光谱等现代仪器分析手段,对荆门沙洋黄歇村塌冢楚墓 M1 边箱漆皮的形貌、剖面结构显微观察,并 对漆皮物质成分及物相组成等检测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红色漆膜显色成分为朱砂,黑色漆膜显色成分为炭黑, 棕色漆膜为大漆自然色。 漆膜表面含有石英、钙长石和绿泥石等矿物,这为塌冢边箱漆木器的保护修复提供科 学依据。
Select
2023, 2(4): 87-96.
Abstract (367)
PDF (1292)
Knowledge map
Save
: 茶马古道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由于其年限久远,年久失修,趋于荒废,各种病害并生,严重 影响茶马古道的安全稳定。 为使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物长久保存,本研究以四川克枯栈道为例,对其病害类 型和病害成因进行系统归纳总结,为类似保护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结果表明: 茶马古道类文物的损坏情况可 划分为轻微破坏、重度破坏和完全破坏,其对应的修缮必要性为无需修缮、急需修缮和需复原修缮。 茶马古道 类文物的病害类型可划分为文物本体病害、赋存崖体病害和生态环境病害。 茶马古道类文物的损坏原因可划 分为地质因素、气候植被因素和人为因素。 本研究基于克枯栈道提出了面向茶马古道类文物的病害分析框架, 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page
Page 1
of 1
Total 10 records
First page
Prev page
Next page
Last page
Links